走進和順人家,一瞬間仿佛穿越時空隧道,進入影視劇中才能見到的清末民初場景。一道道匾額、楹聯,如同史書上撕下的幾片殘頁,懸掛在和順民居的大門和堂屋里。騰沖和順文化之旅中,楹聯文化是重頭戲之一,接下來就跟隨騰沖精品定制旅游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這些楹聯多由近代中國的進步人士所書,其中包括近代軍事家、云南都督蔡鍔,民國元老李根源,著名書法家張礪,以及張德溶、陳榮昌等名震一時的軍政要人、知識分子。他們寫下的楹聯,記錄了和順先輩心憂家國、倡導變革的強烈社會責任感,共同構成了和順一道獨特亮麗的文化景觀。
有人說得好:“如果說騰沖是一本百讀不厭的書,和順就是這部書的精華,如果說騰沖是一塊美麗的翡翠,和順就是這翡翠上最水靈的亮點。”
現在就讓我們透過和順的楹聯,共同品味騰沖這塊寶地的精華與亮點吧。
和順·開創風氣之先的楹聯
自古以來,和順人民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其文化基因中自天生帶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即使身處邊陲,和順人依舊能率先感知到時代的變化。當民國風云劇變之時,選擇投身于社會變革中,為和順開創一時風氣之先。
如今斯人已去,但其志尚存,我們仍可以從和順遺留的那些楹聯中一睹先人們的英雄氣。
和順兩等小學堂大門聯
高必自卑,合德智體而并育;
小能見大,通天地人者為儒。
20世紀初,和順很熱鬧。1905年,舉人張礪在和順成立了咸新社,李景山任社長。100多位鄉人入了社,每天聚在一起談論國事鄉事,每周日舉行演講,謀求興廢改革之舉。社里購置了許多書,如《天演論》《革命軍》等,都是此前從未見過的書籍,也是從未聽說的新思想、新科學。張礪從廣東購買來步槍、拉簧(擴胸器)、皮球,作為學校的體育器材。
當時,地處極邊的和順充滿了新的前進氣象,但歷史上的“新文化運動”在此后10年才發端。
后來張礪又倡辦“新學”,李景山毅然響應,將所辦學校辦為新學,發展為兩等小學堂,并任校長,撰門聯“高必自卑,合德智體而并育;小能見大,通天地人者為儒”為校訓,后請來騰的“對聯大師”趙藩書寫。
今天人們出入校門還能看到這副聯語,想起它誕生之初所經歷的一番變革,仍能激起內心深處的敬佩和憧憬。
和順崇新會成立前期楹聯
青春不再來,愿大家勿忘斯會;
年華真易逝,冀我輩共圖闕成。
旅居四夷,漢族勿為夷族化;
緬想千古,今人不讓古人賢。
五四運動后,和順華僑在緬甸曼德勒成立“青年會”。同年,還有和順華僑在抹允成立“促進會”。
后來“和順旅緬同鄉促進會”在抹允召開大會,請李景山先生撰寫楹聯張貼于會場外牌坊兩邊。景山先生以“旅緬”在外應抱根本不斷進取勉勵大家:“旅居四夷,漢族勿為夷族化;緬想千古,今人不讓古人賢。”
而“青年會”在咸新社公所召開“和順青年會”成立大會時,也敦請李景山先生撰聯:“青春不再來,愿大家勿忘斯會;年華真易逝,冀我輩共圖闕成。”張貼于柱上,勉勵青年為實現理想目標而努力。
為了團結統一,兩個會合并為“旅緬和順崇新會”,意在“誓除舊染,崇尚新生”。
這兩副對聯為題贈“崇新會”前身的兩個組織而寫,貼合時事,極具個性,也是對和順歷史文化的一種記錄。
和順圖書館前身書報社成立楹聯
書自云邊通契闊;
報來海外起群黎。
千秋事業書中始;
萬國風云坐上觀。
1924年,崇新會的前身“青年會”在家鄉成立時,即由寸仲猷、李清園發起,得到全體會員的贊同,成立“和順書報社”。
楊策賢、劉瑞元兩位先生就創辦書報社的宗旨和特點,分別為書報社撰聯:“書自云邊通契闊,報來海外起群黎”“千秋事業書中始,萬國風云坐上觀”。
和順·展現回歸之所的楹聯
騰沖毗鄰緬甸,歷史上一直是西南絲綢之路的要沖,而和順就位于這“官馬大道”近旁。明代以來許多和順人開始“走夷方”,離開故土到異國他鄉經商開拓。
中國人習慣說“葉落歸根”,對于和順人來說,這“根”是什么?是家——生養自己、要自己延續香火的小家;是家鄉,和順——那里的山山水水哺育我長大,我受到過那里的祖先神靈保佑。所以和順人從離開家鄉那一刻起,就是想著要歸來的。
能夠歸鄉的游子,一般都懷有三種心態:對家庭的補償,對社會的報答,對自身的再修養。
和順家宅、宗祠和廟宇里隨處可見的楹聯,也向我們展現了這三種文化內涵。
楊家巷總大門楹聯
閭里既同居,愿大家勿悖勿忘,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韶華其易逝,希各自以勤以慎,事功為然,修齊為先。
和順先民聚族而居,以寸、劉、李、尹、賈、張、趙、楊、許、釧十大姓氏冠名的村巷沿用至今。許多村巷建有總大門、大月臺、乃至卡房,并題書門聯,成為獨特的人文景觀。
這些聯語多位訓導、規勸、勉勵或揭示這個村巷的特征,寄托著作者的社會理想和人生追求。如高谷莊楊家巷總大門聯語:“閭里既同居,愿大家勿悖勿忘,出入相友,守望相助;韶華其易逝,希各自以勤以慎,事功為然,修齊為先。”作者是弘農國學專修館創辦者和執教者,被譽為“孔門德行科中人”的楊春增先生。
上聯集中反映了一種仁愛思想與對人倫和諧的理想追求,下聯則是對中華民族貫通古今的剛健不衰、自強不息、克己自立、修身為本的民族精神的修養和傳承。
李家宗祠大門聯
派衍陽溫登,正昔日彩云南現;
門迎高黎貢,看吾家紫氣東來。
和順李氏宗祠坐落在風景如畫的元龍閣旁,1920年動工,因地勢陡峭,劈山填土,施工極其艱難,歷時6年方告落成。但由于地勢高峻,布局雄偉,視野開闊,風景優美而聞名遐邇。
1925年,李曰垓先生為李氏宗祠題寫了一副對聯:“派衍陽溫登,正昔日彩云南現;門迎高黎貢,看吾家紫氣東來。”上聯中“派衍”,是一代一代傳襲之意;“陽溫登”,和順的舊稱;“彩云南現”,相傳漢武帝聽說南邊出現五彩云,就派人調查這一現象,一直找到云南,終于看到了五彩云,故有“彩云南現”之說。
這副對聯根據李氏宗祠的環境地勢展開構思,聯意貼切,氣勢磅礴,引經據典,道出了和順李氏的歷史和希望。
彎樓子堂聯
是管仲陶朱者流,經濟本儒風,名重商場推巨擘;
有卜式子文之度,捐輸宏義舉,天開壽域耀雙星。
“彎樓子”是和順儒商代表、騰沖近代著名商號“永茂和”主人李德爵建蓋的私家住宅,為三進三坊一照壁的庭院組合式建筑群,現被開辟為“彎樓子民居博物館”。
“永茂和”商號是和順乃至騰沖經商致富中的佼佼者,在騰沖商界有“東董西董彎樓子”之稱譽。清道光年間,“彎樓子”的主人到緬甸經商謀生,使其逐漸發展成為跨國商號。商號歷經五代人,有一百多年的經營歷史,對地方、國家社會事業積極支持,為和順圖書館、益群中學的創建捐贈了大量圖書和資金,抗美朝時又為國家捐款購買飛機。
1938年,“永茂和”主人李德爵夫婦七十雙壽,云南省民政廳廳長李培天題了如上堂聯。這副對聯高度評價了李家“能商能儒”、回報社會的高風亮節,并對主人寄予了美好祝福。
尹其順堂聯
南服寄游蹤,一生事業憑商戰;
西川綿世澤,六秩康寧舉族歌。
被近人稱為“一個有示范性的民間話本”的尹其順,自幼喪父,家中弟妹又多,他母親做針線活難以維持全家人的生活,于是七八歲他就開始割馬草賣給馬幫維持生計。十多歲便跟著馬幫去緬甸,后來攢下錢,在緬甸做起了生意。短短數年,尹其順就在緬甸開創了“玉順興”商號。
辛亥革命后,他回家鄉和順修建了一座氣勢軒昂的住宅,還在和順的民宅中第一次使用英國百葉窗。后來尹其順捐巨資擴建尹氏宗祠廂樓,不但使宗祠日臻完善,還為鄉人在宗祠內辦學創造了條件。
尹其順六十壽時,尹氏闔族敬賀匾聯給他,匾曰“尚義篤宗”,聯曰“南服寄游蹤,一生事業憑商戰;西川綿世澤,六秩康寧舉族歌”。對聯道出了尹其順數十年“走夷方”奮斗的結果,表達了尹氏闔族對他的美好祝愿。
洗衣亭楹聯
夢魂五夜縈鄉緒;
風雨一亭動桿聲。
長期以來,和順的男人們“走夷方”出去了,家中的重擔就全落在了女人們身上,她們一年年,甚至是一代代守望著。
清光緒年間,在緬甸經商歸來的寸位中先生,正遇上去河邊洗衣的妻子和鄰居,被淋得滿身濕透地回來。看著妻子受累,寸位中十分難過,想到要答謝妻子。經能工巧匠設計建造,一座新穎獨特的建筑由此誕生,人們很直白地將其命名為“洗衣亭”。
在和順原主村落前有六座洗衣亭,為取水、洗衣而建,它們大體為長方形,但形態各異。洗衣亭建在水上,頂部是亭子的樣式,但“亭”的內地上卻是“田”字形石條。水從石條下流過,亭內有村民蹲在石條上洗衣洗菜。
其中水碓村的洗衣亭還仿照一般涼亭掛上了匾額楹聯,匾額為篆書“洗衣亭”,對聯云“夢魂五夜縈鄉緒,風雨一亭動桿聲”,這是“家”對游子的呼喚。“念及此,亦當要,及早回頭。”
楹聯在和順隨處可見,但卻并沒有因此失去它的魅力與深層的文化意義。每一副楹聯背后都隱藏著故事,它們既參與著曾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件,又總是映射著超乎現實生活的信息。
透過一副副楹聯,我們似乎可以感覺到,和順的歷史文化已經滲入其中,成為這個物事的自我記憶,而祖輩的家園理想仍鮮活地留存在和順人的日常生活里。
在出走和回歸的時空張力之間,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地的“家”的概念變得深切而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