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村景區位于騰沖市芒棒鎮東面,景區內不僅自然旅游資源豐富多彩,特色鮮明,景色優美,而且人文旅游資源極為豐富,歷史文化內涵深厚。
崇文尚教、耕讀經商、愛國愛鄉,是張家村數百年來的優良傳統。張家村有濃厚的僑村文化和馬幫文化。歷史上張家村人趕著馬幫沿西南絲綢古道走南闖北,先后涌現了劉佩潮、劉福增、劉福坤等大馬鍋頭,劉氏馬幫也因此躋身于騰沖“四大馬幫”之列。文化底蘊十分厚重,古道文化、碑刻文化、民族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形成別具一格的旅游文化資源。
清澈的硯池上有一座四圍透風的小亭子,這便是思鄉亭。亭下用石條砌成井狀,張家村老少爺們經商緬甸,牽掛家人,為家里守望的女人們修建了洗衣亭,洗衣亭是男人歸家的鄉愁,是女人眷念親人的地方。
張家村魁閣,供奉“魁星”。為明末清初所建,毀于清道光年間,于1938年重建,1939年李根源為張家村魁閣題詞為“文華閣”。文魁閣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早在清代,張家村人就在教育的重大問題上有一個非常清楚的認識,讀書致仕的蹤跡隨處可見,育人成長的印痕至今猶存。狀元及第是劉氏先賢們習文求仕的最高理想。一座小小的狀元橋提醒著劉氏家族的孩子們,沒有寒窗苦讀,就沒有人生輝煌,沒有堅韌之志,就沒有狀元及第。
張家村劉氏宗祠建于“民國”三十六年,張家村劉氏于明末 從江西撫州安??h到騰沖,歷經古永、上營等地最終樂業張家村。
寬大的廣場,闊氣的傳統風格建筑,多一分則荒蕪少一分則荒漠的鄉土樹種綠化,火山石的雕花欄桿,青瓦白墻、門窗格扇都講究雕飾與寓意,各種窗花格扇爭奇斗艷,美不勝收。經過幾代人的奮斗建設,張家村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民安居樂業、生態文明、文化繁榮、安全和諧的文華村展現世人面前。在外僑屬捐資出地,政府立項建設了“華僑文苑”。
老宅為民國騰沖縣長劉福銘故居,民國時期所建,前院為“小四合院”,后院為“四合五天井”。走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個小宮殿,足見“六合同春”式樣的民居“深藏不露”和獨特高超的建筑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