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燈莊自然村隸屬于騰越街道油燈社區。位于騰沖市西北部,東與盈水社區村尾自然村相接,南與洞覺村、草壩街相交相交,西與金源社區相鄰,北接盈水社區下河村。水資源極其豐富,馬河上段沿村穿流和大壩塘清水湖及大龍井、小龍井系列出水點,適宜種植水稻、蓮藕、小麥、苞谷、蔬菜等農作物。村內
景點有護珠寺、段培東故居、小龍井古人類遺址。一起跟隨
騰沖旅游地接策劃小編來看看吧。
油燈莊原名“清河村”,清朝乾隆年間,有一戶喜歡做善事的人家,為了夜間行人行走方便,把油燈裝入燈籠內,將燈籠掛在路旁照明,故名“油燈莊”。據《洞覺村楊氏族譜·油燈莊坡上大人墳系錄》介紹,“明末清初, 十二世祖楊釧從洞覺村遷往清河村坡上。至十六世祖楊兆祿,清道光年間,曾任騰越鹽務官,在任期間,對國對民做出了卓越貢獻,后被隴川木蘢聘請為把總。”
“門環盈水半灣錦、人與梅花一樣清”。油燈莊西枕崗峨山,山上林木蔥郁,層林盡染;坐西朝東,日照充足,幕山臨河;北部、南部群山環抱,與西側的山脈自然圍合成一個半月型的壩子,圍合的地勢呈弧狀,易于夏季暖濕氣流進入形成降雨。東部肥田沃土,田野廣袤,荷花盛開,古老的馬常河由北向南穿流其中,為避免河水泛濫帶來的水患,利于排水,保持干燥宜居的自然環境,村寨沿西側的緩坡呈弧形布局,符合“枕山,面屏,負陰抱陽,金帶環繞”的選址格局。故有“半邊月”之稱。民居大都以三坊一照壁、四合院為主,形式為前院場、后倒座,三房帶后廳,房屋結構以傳統的七架、五架和三架房為主,建筑尺度因地勢而定,寬敞宜人。在一幢房子中,梨木、春木是缺一不可的,取立、木、春、秋之意。門頭、窗格、梁枋、扇門、欄板等部位多采用木雕藝術,雕飾有梅、蘭、竹、菊、瑞獸、香草、萬字花格,美輪美奐,非常精致,體現了匠人高超的技藝和主人高雅的審美格調。石腳多為火山石、青石支砌,一錘一鏨,做工精細美觀。墻體多用土基砌墻,厚實堅固,具有抗震、保溫的功能,隔音較果及佳;外墻壁多采用本地田泥粉刷,取材方便簡單,經濟實惠,整體結構美觀大方。村內大部分建筑屬清末民初建蓋,保存良好,至今仍在使用。
宗祠是凝聚民族團結力量的場所,油燈民風純樸,遠近聞名,段氏宗祠是該自然村“鄉風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村子北端,有始建于元代的護珠寺。該寺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禪房及附屬建筑群組成,廟宇由2個四合院組成,庭院式建筑風格,材質選用優質楸木,瓦片選用本地特制大瓦,在傳統古建筑中實屬少見。1944年,在驅除日軍收復騰沖的反攻作戰中,遠征軍第二十集團總司令霍揆彰曾設指揮部于寺內,并在此制定“迫敵于城內,圍而殲之”的作戰計劃,多次召開攻城作戰會議,向攻城官兵發布命令,限期殲滅據城頑抗之敵,成功策劃了飛鳳山、騰沖攻城等著名戰役,為騰沖抗戰留下了光輝的一頁。村子西側的山崗上,有小龍井坡古文化遺址,遺址四周有土埂,東側剖面可見厚約80厘米的文化堆積層。2000年省市縣文物管理部門和考古專家在此采集的標本有石斧、石刀、石范、陶祖、陶罐、陶缽等,是騰沖境內遺物類型較多的新石器遺址之一。由于油燈莊自然村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500多年的歷史,2013年9月,在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公布的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中,油燈莊自然村名列其中。
由于油燈莊各姓氏始祖大都是因戍邊屯墾落籍到此,他們把豐富的漢文化帶到這里,將少數民族原有的歌舞匯集、融合,引入中原民間小調,明末清初逐步發展演變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仙燈、龍燈、獅子燈等。如,傳統龍燈獅子燈舞姿優美,剛勁有力;仙燈花燈通俗活潑、詼諧風趣。因油燈莊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物產,先民來自四面八方,在漫長的歲月中,融合積淀了獨特的飲食文化;如:“武氏大薄片”美名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流傳各地,大薄片用特制豬頭肉片制成,將收拾干凈的豬頭去骨后切為大塊,放入滾鍋中煮透,筷子能指穿即撈起,置于涼水中降溫后,片成薄如蟬翼的肉片,配以佐料,滋味無窮。
“咫尺土洞,容納著大千世界;歷史烽煙,一盞油燈,燃放著一簇火花,燭照著一方天地”。油燈莊歷來重視文化教育事業,在田垅中培養和造就了鋤筆交耕的已故邊地農民作家段培東為代表的著名農民作家。滇西抗戰史研究專家段培東,被譽為“東方之子”,曾被云南大學、云南師范大學、云南民族大學、國防教育講師團聘請為客座教授,是一名地道的國防教育家,他和70多前曾發生在滇西大地上的那場抗日戰爭緊緊關聯在一起,創作了代表作品《劍掃風煙》《松山大戰》《怒水洪波》《話里話外說抗戰》,深受大眾喜愛。
“油燈一盞千秋史,土洞三尺十萬兵”。油燈人崇尚文化,素以“知書達理”為榮,文化淵源極深而澤被極廣,可謂書香氤氳,人材輩出,“書禮之村”是其最好的修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