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騰沖,如果你抬頭向東方望去,就會有一座翠綠的山峰出現在你眼前,那便是騰沖的東山。登上山頂,騰沖城及整個壩子一覽無余,讓人感覺到如風一般自由。
山頂上的草原如一塊巨大的毯子,一坡又一坡遍地生長的野花,中央有一個明凈的湖泊,倒影著日月星辰,這兒被人們稱之為“天上草原”。
《騰越廳志》記載:“球牟山在城東五里。峰巒挺出,頂有池,池旁古木松杉,蔥蒙環繞,山光草色,蒼翠生姿。每際殘陽入崦,山含半角之余夕暉,影射三竿之余照。真覺淹水盡而寒潭題遠眺之詩;問何事惜無同懷,不共作登高之賦。”
東山是騰沖城最早迎接陽光的地方。春天野花盛開一片爛漫,夏日雨水豐沛,放眼望去盡是綠意,到了深秋則芳草萋萋,在湛藍的天空下更顯寂靜。
東山腳下,大青樹旁,有南方絲綢之路的一個古老驛站——玉璧。玉璧取名于騰沖老十二景之“玉帶纏腰”,每逢白露時節,村中炊煙裊裊升起,與山中晨霧連在一起,遠遠望來,如一條玉帶系在山腰,故取名為“玉璧”。
穿過高黎貢山、龍川江,經上營,過甘露寺、芹菜塘通向玉璧的古道,是當時進入騰越的官馬大道。以前到騰越上任的官員,武官是騎著馬來的,而文官則是坐著轎子來的,故此稱之為“大官道”。
玉璧古驛道是騰沖通往內地的三條古道(官道)之一,其他兩條為南齋公房和北齋公房古道。玉璧古道最早開辟于三國時期,元明以來曾局部改線,清嘉慶年間由騰越廳同知伊里布組織鋪設為石板路,1952年保騰公路通車后遂為山路通道。2013年3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順著這條古道,在冥想中穿越時空,我們還能傾聽久遠的歷史:
明朝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四月十二日,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就是從這里進入騰沖(《徐霞客游記》中有詳盡記述),并由此開始了他的極邊之旅。
順治十六年、永歷十三年(1659年)正月,吳三桂所率清軍三路追逼,永歷帝朱由榔無處可退,在由昆奔騰至緬甸的途中,也是從這條古道進入騰沖。源于此,在這“山高皇帝遠”的騰沖便誕生了一段“大救駕”的美食佳話,至今還為騰沖人民所津津樂道。
民國元老李根源和玉璧也有不解之緣,他在玉璧坡的一塊巨石上題了“玉璧”二字,在“小拐”坡的一塊石碑上題了“巔峻山”。他過玉璧不坐轎,到題字處就下轎,以前村里人也是進村就下馬,民風純樸,村風文明,是一個商義文明之村。
玉璧古道是商賈馬幫一步步踩踏出來的,古道悠悠,馱鈴聲聲,長著青苔的馬蹄印深深淺淺。在這悠久的歷史與美妙的景觀印記下,玉璧古道顯得更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