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源舊居位于騰沖城疊水河畔,是李氏明代時遷至騰沖后的發祥地,原建筑毀于清咸豐、同治年間,滇西抗戰勝利后,李根源在祖宅原址上重建住宅,題名為“疊園”,為傳統木結構四合院式建筑。騰沖旅游租車,騰沖旅游包車,騰沖定制游,騰沖徒步旅行策劃小編帶你來看一下這個騰沖的紅色旅游景點。
1989年8月,李根源后裔將疊園產權捐贈給騰沖政府,同年成立李根源故居管理所,并征地1353平方米,先后新建陳列室、大門和碑廊等建筑,1998年正式對外開放,1999年公布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更名為李根源舊居管理所。
李根源在此居住期間輯有《疊園集刻》、《鳳翅園石刻錄》二書傳世。
李根源先生生平
少年壯志
李根源先生字印泉,又字養溪 、雪生,別署高黎貢山人,云南騰沖人氏,出生于1879年。1904年留學日本學習軍事,1905年參加同盟會,是同盟會第一次會議簽名單上的37人之一,后參與組織出版《云南》雜志,任支部長。
致力共和
1909年,創辦云南陸軍講武堂,任云南陸軍講武堂監督、總辦,培養了大批革命人才,其中就有朱德同志。
辛亥武昌起義爆發后,李根源與蔡鍔等人組織發動了昆明“重九起義”,出任過云南大漢軍政府軍政總長兼參議院院長、陸軍第二師師長兼滇西國民軍總司令、國會眾議院議員等職。
913年李根源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后流亡日本,回國后又至廣東任護國軍軍務院北伐聯合軍都參謀。
1916年任陜西省省長,1918年參加“護法運動”,任駐粵滇軍總司令,兼滇軍第四師師長。1922年任北洋政府航空督辦、農商總長兼署國務總理。
1938年《新華日報》在武漢創刊,應董必武同志之請,為其題了“明恥教戰”四字。1939年任云貴監察使。
1942年,日寇侵入我怒江以西地區,李根源力主建立怒江防線,發表《告滇西父老書》和長詩《滇西行》,并于六十三歲高齡扶病西上保山,襄助軍務,誓與保山共存亡,李根源的決心和行動,鼓舞了滇西軍民的抗日情緒,穩住滇西抗日的形勢,為滇西抗戰勝利創造了條件。
風范永存
1965年病逝于北京,朱德同志親任治喪委員會主任。
舊居院落
舊居建筑為騰沖傳統民居,硬山頂土木結構,兩面坡,穿斗式,設暗樓。檐下懸掛民國紀元迤西巡按使趙藩手書“得未曾有”巨幅匾額,以及各界人士捐贈的“功在千秋”、“一代英杰”、“正和清善” 匾額。
生平圖片分為“少年壯志”、“致力共和”、“策杖抗戰”、“滇西善后”、“晚年歲月”、“風范永存”六個部分,展出李根源先生各個歷史時期的照片六十八幀。
實物展有李根源先生使用過的部分物品和著作、墨跡、拓片等。紀念館圍墻通嵌《疊園集刻》及《鳳翅園石刻》的部分作品,形成了碑廊。李根源故居成立時,把剩余的李根源先生遺留在外的石刻收集整理上墻。石刻作品是先生對地方文化的重大貢獻,它不僅是對外展示騰沖厚重歷史文化內涵的珍貴文物,也是全國部分名家書法藝術的集中展示。對研究地方史、邊疆民族史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李根源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奮斗的一生、愛國的一生、著述的一生。他在戎馬倥傯、政務繁忙之際,還主篡、撰寫了大量的歷史、考古、金石專著,創作了不少的詩歌,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書法作品。
李根源先生治軍嚴明,為政清廉,關心教育,重視文化,聲譽遠播國外,弟子遍于南北。
部分著作《永昌府文征》、《雪生年錄》、《曲石文錄》、《曲石詩錄》等都廣泛印刷傳世,對研究云南歷史文化有極為重要的價值,在近代史上,他是當之無愧的騰沖第一人,云南第一人。
李根源舊居不僅是紀念這位革命先驅、弘揚愛國愛鄉精神的實物佐證,也是研究滇西乃至中國近現代史的資料庫。李根源舊居是對廣大觀眾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也是研究騰沖地方史及邊疆民族史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