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口袋豆腐
口袋豆腐是保山金雞鄉獨有的美食,金雞鄉位于保山城東隅,當地有俗語:“長不過郎義,大不過金雞”,這里有建于唐玄宗天寶初年的金雞寺等古建筑。據說,保山金雞口袋豆腐的制作歷史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擔當和尚云游至此,在金雞寺講經,一次意外,發明了口袋豆腐。
當地人高文金是口袋豆腐第十六代傳人,小半生與豆腐相伴,他已經將做豆腐一事當成是自己的畢生使命。路過金雞鄉,一定要去金雞口袋豆腐園走一走,去看看口袋豆腐里是否真的有口袋。
人生有三苦 撐船打鐵做豆腐
晚飯時間還沒到,金雞口袋豆腐園內早已坐滿了人,大家都是聞香而來。口袋豆腐作為當地特色菜,外皮嫩而不焦、柔而不韌,內瓤潔白如玉、嫩如豆花,吃來口齒生香,惹得不少外來食客遠赴保山品嘗。
廚房里不時傳來“叮鈴哐啷”的聲音,正是口袋豆腐第十六代傳人高文金在忙著給客人們制作豆腐。得益于本地的優良水質,高文金做出來的豆腐帶有一點點堿性,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小孩都很喜歡吃。
高文金回想自己一路走來,確實沒少走彎路,幾十年前,他也和許多年輕人一樣壯志凌云,不安于祖輩們以做豆腐為生的生活狀態。“做豆腐是一種很辛苦的活計,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不說,還不掙錢,只能勉強維持生計。俗話說‘世上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只有親身體驗過的人才能真正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年輕時的高文金不甘心干這樣又苦又累又不掙錢的活。
于是,他就想出去外面闖一闖,先后開過手扶拖拉機、農用車、到建筑工地干過苦力、還做過一些小生意。吃過很多苦,受過許多磨難,幾年打拼下來也沒有改變貧窮的命運。幾經波折之后,他便回到家中,沉淀浮躁的思緒,開始踏踏實實干起祖輩承傳下來的老本行——做豆腐。
每天清晨六點準時起床燒火、磨豆子、燒開水,就開始了一天的勞作。“做口袋豆腐,需選用本地質地飽滿、色澤金黃的上好黃豆,“這樣的黃豆吸水性好”。淘洗干凈后,再倒入清水中浸泡一宿發開,已經曬干的黃豆在水中再次蘇醒過來,一粒粒恢復溫潤圓滑,質地柔嫩而飽滿。浸泡之后是研磨,金黃的豆粒被古老的石磨磨成漿汁,而植物蛋白等營養物質依然得以保留。”做豆腐要步步留神,落下一道工序豆腐就毀了,三十多年下來,高文金越發勤勉認真。
待豆子磨成豆漿之后,便是依照以往普通豆腐的做法,將磨好的黃豆加水過濾,濾去豆渣等雜質。緊接便是大火煮開,在高溫下,經過稀釋的豆漿沸騰起來,大豆中的營養成分溶出。高文金邊做豆腐邊講解:“做豆腐時,溫度的掌控很重要,過低的溫度難以去除豆類原本的腥味,太高的溫度則會破壞原有的蛋白質分子結構,不僅降低營養價值,也會影響最終制品的鮮嫩口感。”
最后,撈去漂浮于表面的泡沫,再放入比例恰當的酸水,豆花就此凝成。倒入磨具壓制,壓制成型之后將做好的大塊豆腐用刀切成小塊,放到陰涼處晾干,這便是我們最常吃的尋常豆腐了,而金雞口袋豆腐則需在此之上再經一次神奇的轉化。“金雞口袋豆腐把晾干切塊的豆腐放入油鍋炸至表皮金黃酥脆,做成方便存儲的油炸豆腐后,再把炸好的豆腐放到土堿水中浸泡。”高文金說。
欲速則不達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不需多長時間,一土鍋口袋豆腐就能擺上桌面。熱氣騰騰的湯水里,一塊塊香黃的豆腐錯落有致的排列著。捏起湯勺兒,將湯面上的姜末、蔥花輕輕一攪,頓覺屢屢清香鉆入鼻孔,將人的饞涎勾引出來。而剛才還素凈香黃的豆腐塊沾抹上了白的、綠的蔥花,又顯出別樣韻味。用筷子夾起一塊,你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晃晃悠悠的,脹脹鼓鼓的,就像充足了水的皮囊一樣。
狠心用筷子把那香黃的袋子戳破、撕開,一股濃郁的豆香瞬間沁入心脾。展現在眼前的,那白瑩瑩、亮晶晶、晃悠悠的豆花,簡直是九天瑤池玉盤碎落其中,讓人不忍吞食。
楊志偉是口袋豆腐第十六代傳人高文金的兒子,從小耳濡目染父親制作口袋豆腐的過程,如今對口袋豆腐的做法、吃法也是頗有研究。正當食客準備品嘗美味時,他急忙打斷:“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他說:“品嘗口袋豆腐得講究一冷,二咬,三吸,四嚼。一旦心急,只能落得個‘滿嘴噴’的結果。“
吃口袋豆腐,方法極為講究。一般都是先將口袋豆腐舀到碗中,稍冷后先喝湯水,清除口腔中的其他味感,幫助味蕾全面放開。待湯汁喝完后,將口袋豆腐輕輕夾起放到嘴邊,先用外唇感受一下豆腐的溫度,然后將豆腐外皮咬開一個小孔,慢慢吸食里面的豆花。待豆花吸食完后,則可慢慢咀嚼那金黃的豆腐皮。
端碗吸食一口豆花,霎時滿嘴溫香軟玉,熱氣沖頂,仿佛置身于溫暖的懷抱,感覺舒愜無比。回過神來,慢慢咀嚼那香黃的豆腐外皮,則有種嫩而不焦、柔而不韌的舒適口感,讓人僅嘗一口就愛上。
金雞豆腐盛宴 保山獨有
除了遠近聞名的口袋豆腐,轟豆腐也是一道非常受歡迎的豆制食品。
轟豆腐是一道用大火烘烤出來的美味,放上醋、鹽巴、鹽碎,這道菜就可以上桌了。還未入口,遠遠就可以聞到豆腐的清香。嘗上一口,酸酸的,很有嚼勁,越嚼味道越香醇。清香纏繞在唇齒間,久久難散。
腌菜乳腐也是金雞口袋豆腐園的一大特色。咸咸的、酸酸的、辣辣的,吃進嘴里真讓人胃口大開。有街坊鄰居開玩笑說:“要是哪天吃不下飯,來一塊金雞口袋豆腐園的腌菜乳腐,就有食欲了!”可見腌菜乳腐的魅力。
至于口袋豆腐的傳說,當地民間流傳,明末清初,擔當和尚云游至此,在金雞寺講經期間,一次做飯時不小心把炸好的豆腐掉入放有草木灰的堿水之中,一次偶然創造了這一特色美食。后來,聰明的金雞人用當地獨有的含堿量極高的井水來泡制口袋豆腐。浸泡之后的豆腐外皮柔軟有韌性,內部卻在堿的作用下漿化,形似口袋,外皮色澤金黃,內瓤潔白如玉,食之讓人口齒留香。
口袋豆腐色澤金黃,外酥內嫩,外面成豆腐袋,里面是豆漿,素淡可口,營養豐富。除金雞以外,其他地方難得一見,堪稱金雞一絕。如今,金雞口袋豆腐被列為保山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多的人得以享受這一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