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發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共計185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0項)。其中,云南省圍棋子(云子、永子)榮獲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代表性項目,騰沖玉雕榮獲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美術代表性項目。
南保山古稱永昌。保山圍棋制作歷史悠久,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由永昌人發明,因產于永昌,便被世人冠以“永昌之棋”、 “永昌棋” 和“永棋”。
“永子”是以保山特有的南紅瑪瑙、黃龍玉、翡翠和琥珀等天然原料,采用保密配方和絕技熔煉、傳統手工點“丹”而成。由于“永子”原料珍貴、工藝獨特、品質優秀,而且產量極為有限,因此,歷來深受達官貴人所追捧,為上乘貢品,堪稱國寶。
徐霞客曾在其游記中記述:“棋子產云南,以永昌者為上”。而永子圍棋曾一度失傳,所幸后人反復探索后將其“復活”,讓這一國寶重放光芒。
溯|千年永子曾一度失傳
永子起始于唐代,大約1200多年前。唐代傅夢求的《圍棋賦》記載:“枰設文楸之木,子出滇南之爐。”賦中透露出唐代滇南(云南保山)就開始用窯爐燒制圍棋。
20世紀五十年代初,解坤在昆明開始燒制圍棋,但是沒有李氏家族永子的配方,燒制出的棋子與永子差距甚大,改稱為“滇玉”, 銷往北京、上海等棋社,曾作為中日圍棋友誼賽比賽用棋。因銷路不好,五十年代末停止生產。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在保山當地黨委、政府的關心下,文化局組織和抽調李氏家族的后人李學堂等再次對永子進行恢復生產,但成本較高,生產出的棋子沒有市場,八十年代末停止生產。
21世紀初,陶曉昌組織和帶領李氏家族的后人李國偉等再次對永子進行恢復。在前輩的指導下,經過成千上萬次的實踐摸索,終于找回失傳的永子煉“丹”技術,棋中圣品——永子終于重現棋枰,與千古國技相映生輝。
“永子”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在圍棋界一直享譽盛名,的確不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中一顆熠熠閃光的寶石。“永子”制作技藝是我國重要的古老傳統工藝之一,傳承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影響極大,對研究圍棋歷史文化、社會人文發展、冶金技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考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永子”以其在圍棋發展歷史當中的重要地位,可作為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項目,申報成功,有利于豐富中國的文化內涵,作為保山走向世界的一個文化體育品牌和名片,對提高保山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湖上清風入棋局 青華海上永昌閣
參觀保山非物質文化遺產“永子”的博物館感受厚重的永子文化。
走進青華海,永子棋院一定是最吸引人的風光,古色古香的塔與周圍正在建設中的高樓大廈形成鮮明對比,仿佛隔離了塵囂,是個讓人耳目一新的地方。
走進金雞育德永子圍棋文化園
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永子生產地
里是永子圍棋的發源地,也是生產地,在文化園里可充分了解永子的歷史、文化,觀摩永子誕生的全過程。如果一時興起,還可在池塘邊的亭子里與好友切磋一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