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發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共計185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0項)。其中,云南省圍棋子(云子、永子)榮獲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代表性項目,騰沖玉雕榮獲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美術代表性項目。
騰沖玉器是云南著名的手工藝產品。騰沖素有“翡翠城”之美譽,加之經營玉雕已有500余年歷史,是西南最大的玉石翡翠聚散地。騰沖玉器以翡翠為原料,品種繁多,工藝精美,形色俱佳,主要產品有戒面、雞心、膽墜、生肖、手鐲、佛像、圖章、龍鳳牌、八仙、暗八仙、搬指、玉簪、耳片、掛件、手玩件和擺件等數百個品種,大多數品種出口。
騰沖距緬甸翡翠主產區僅200多公里,獨具的的地理優勢,使其成為我國歷史上發育最早、延續最久的翡翠商貿中心,首開世界翡翠加工之先河。
騰沖玉雕所用材料為產于緬北的翡翠,其硬度為6.75-7度,僅次于金剛石。在傳統工藝中,其加工方式主要是碾磨。因翡翠硬度高,不能雕,只能磨,故叫碾玉。解玉人托著玉坯,湊在解盤邊沿不斷琢磨。這與宋應星著《天工開物》所載: “凡玉初剖時,冶鐵為圓盤,以盆水盛沙,足踏圓盤使轉,添沙剖玉逐忽劃斷” 十分吻合。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玉雕工藝產生了歷史性飛躍,變成了電動機械化,使用品種多、速度快、精度高的人工合成金鋼石粉沫工具,使雕刻既快又精,工效大大提高,工藝水平日新月異。
騰沖玉雕始于明代中期,興于清代。《徐霞客游記》:“又有顧生者,崔之友也,導往碾玉者家,欲碾翠生石印池,杯子……” 清朝中后期至民國初年,騰沖翡翠玉雕也進入了極盛的階段,產生了許多巧奪天工的藝術品。光緒《騰越鄉土志》記述:“制朝珠、手鐲、簪耳、名玩器,琢磨之聲徹通衢。居肆成事者數百人,散處村落數千家”,反映了清代的玉石加工盛況。據載, 1949年以前騰沖從事翡翠加工的作坊曾一度達到100多家,工匠超過3000人,解玉工30戶,打眼227戶、拋光工225戶、大貨玉匠31戶、小貨玉匠37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騰沖一直是緬甸珠寶翡翠最大的集散地、交易中心和加工基地。
騰沖翡翠玉雕工藝,薪火相傳,與時俱進,能工巧匠不斷涌現,解放前著名的有郭仕堂、何殿良、畢光楚、王德州等。解放后一大批玉雕人員茁壯成長,著名的有吳元奎、尹必霖、徐家凱、徐家強、段躍昌、高麗華等。近年來,騰沖玉雕獲得了迅猛發展,玉雕隊伍不斷擴大,工藝水平日新月異,產品暢銷海內外。目前全市有大型市場30余個,從業商戶達1600余戶,玉雕作坊300多個,加工集體20多個,個體加工戶數百戶,從業人員達2萬多人。比較著名的有楊樹明、段亞斌、楊儒、李偉先、尹可聰、尹可觀、羅曾興、楊天剛等。
騰沖翡翠玉雕是在中華玉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玉文化的延續及發展的高層次,尤其是明清玉雕典籍、史料及流傳下來的為數不多的珍品品,富有當時的文化與工藝價值,對研究玉文化及優秀傳統文化向西南邊疆和東南亞、南亞的傳播提供了重要的實證,對研究古代工藝美術乃至社會人文發展演變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騰沖玉雕雕構圖考究、雕鏤精細、線條流暢、結構嚴謹、造型優美、清新雅致、百物百樣,于細微處見功夫,是騰沖最優秀的特色民間工藝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騰沖玉雕是一項底子厚、發展快的文化產業,市場潛力大,前景廣闊,已成為騰沖經濟增長的一大亮點。做強玉雕產業,對騰沖旅游業及縣域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乃至增進中緬友好往來和一帶一路經濟合作,都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